在不少人的眼中,尤其是在研究人文學科的教授及學生,都會將科技與人文視為對的兩者,當中不少學子都是受了歐陸哲學的思潮影響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世紀的德國現象學巨擘馬丁・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)。海德格重新引用古希臘文 techne,以指廣義的技術,廣義的意思是指海德格並不單指我們的最新科技,例如生化技術、無人機、人工智能、3D 打印、演算法等等,而是指一種人類介入到自然的方式,人類以某種技巧改變自然的事物,從而達到某種目的,以讓自己能夠生活,以至建立出文明。
因此,其實 techne 本身是中性的東西,海德格有一種農家的鄉土情懷,農家的工具與勞作、如陶器等的手工藝製品,都符合人生在世的情境,讓「天、地、神、人」四者可以互融地共存,這算是一種好的形而上學精神。但現代的 techne 在壯麗的河流與瀑布中築起提壩及水力發電廠,那就等於將自然視為一種功用化的工具,這就忘記了自然與人之間的本身的關係。更甚者,海德格批評現在的企業及官僚管理技術,竟然人本身亦視為資源的人種,這就充份體現在「人力資源」(human resource)一詞的出現,對於海德格來說這是可悲的一件事。
香港教大學術研究正欣欣向榮,愈發獲得佳績,如果大家對上述的問題感興趣,不妨考慮報讀教大的數碼人文課程,進一步探討科技與人之間的問題。